招商·财经第一服务链
- 全站
- |
- 企业
- |
- 产品
发布时间:2013-03-02 09:46:26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佚名
上周五,“礼天下”推出《地方名茶欲打造“城市金名片”》的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茶业是浙江省很多县市农业的支柱产业、引导产业,面对庞大的市场,激烈的竞争,各级政府迫切地想要提升地方茶叶品牌知名度,将地方茶叶品牌塑造成一张响当当的“城市金名片”。
在过去的尝试中政府探索出了一些经验和模式,其中包括融合区域公共品牌。公共品牌是特定区域内生产主体共享的品牌,在浙江省茶叶中运用普遍。在浙江省开展的两次十大名茶评选中,入选“十大名茶”的品牌只有个别是企业品牌,其余均为公共品牌。
一些公共品牌如西湖龙井已经成为代言浙江的“城市金名片”,而如何做大做强品牌是更多公共品牌眼下的课题。
从“一家一牌”到“一县一品”
“一县一品”,在概括浙江省主要产茶区的茶叶品牌格局时,浙江茶叶产业协会秘书长胡迪钧给出了这四个字,这言简意赅的四个字背后意味着对茶叶市场进行有序管理的进步。
产自金华武义的武阳春雨是浙江的地方名茶之一,2004年武义县政府将该品牌整合成为全县的公共品牌后,政府组织成立了武阳春雨品牌管理室,并从产量、销量、销售渠道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企业加盟标准。目前,被允许使用该公共品牌的企业有11家。在金华其他地区,如东阳的东白春芽、磐安的磐安云峰也使用了相类似的企业加盟使用公共品牌的方式。金华市农业局局长吴立钢坦言,金华地区的茶叶品牌原先相对比较杂乱,有些地方甚至呈现“一家一牌”的现象,近年来,通过建设规模茶园、品种改造、培育经营主体、整合品牌等措施,已经基本形成各县市“一县一品”的格局。
浙江其他县市的情况与金华相似,“一县一品”格局下的公共品牌所加盟的企业品牌多则如西湖龙井有30余家,少则也有5、6家,这一模式也被称为“母子品牌”模式。“区域公共品牌对农产品的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组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茶叶。”浙江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局经济作物管理一科罗列万在接受采访时,肯定了“一县一品”格局下,公共品牌的作用。
政府搭台,公共品牌“唱好戏”
公共品牌的使用意味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有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尝试,对于扩宽品牌市场、提升产销量,并最终提升知名度已经初见成效。
“丽水香茶”是近两年崛起的一个公共品牌。当地政府以丽水地区的大众茶为基础,将生产和销售此类大众茶的品牌拧成一股绳,全新打造了一个具有公共性质的区域品牌。据丽水市农业局局长姜波介绍,该品牌主要针对北方市场,目前,在济南、青岛等地区获得了极高的市场占有率,仅济南茶叶市场就拥有70多家专营店。今年是丽水香茶发展的第三年,但是其销量却占丽水茶叶总销量的70%~80%,并且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政府表示这一公共品牌的快速发展源于充分整合利用了丽水的茶叶资源,从而盘活了整个茶叶产业链。
去年,安吉白茶中的8家加盟企业自发形成了产业联盟,并制定了一些具有约束力的条款,目前该联盟运营良好。罗列万认为这样的做法将公共品牌的加盟制,从相对形式化转向实质性的联合,使公共品牌的加盟企业在茶园、厂房、员工等层面联系更加密切,提高了公共品牌的凝聚力。
同时,罗列万指出真正要把公品牌做大做强,做成代言地方的“城市金名片”,需要一些龙头企业发挥作用。胡迪钧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真正想要获得市场需要形成大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将企业品牌打出去也是推广公共品牌的过程,一举两得。
公共品牌打造金名片尚存问题
公共品牌为茶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在地方上认知度较高,但真正打响全国性的茶叶公共品牌并不多,这与大部分公共品牌眼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有关。
品牌所有权不明确。丽水名茶金奖惠明原为企业品牌,现在被政府暂时租用作为公用品牌。当地茶产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其“金奖”之称源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与其同期获奖的还有如今享誉全国的“酒中奢侈品”茅台。惠明茶与茅台的名声可谓是“同奖不同命”,惠明茶这个“租来的公共品牌”如今无法“名声在外”,主要源于公用之后,其他加盟企业害怕租用期结束后又会“变公为私”,期间为提升金奖惠明所作的努力变成“为他人做嫁衣裳”。
“母子品牌”存在脱节,子品牌间矛盾扰乱市场。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公共品牌下的企业实力参差不齐,带来了一些品牌间的博弈甚至影响整个市场的健康运行。武阳春雨加盟企业之一的更香茶业董事长俞学文表示:“企业使用公共品牌,可以说企业是在不断索取,没有人在维护、弘扬地方公共品牌。全省的地方茶都有这样的问题,产品混乱,标准混乱,合力不够,加盟商之间的产品参差不齐。”“上游”企业更愿意推广自己的企业品牌,“下游”企业则更多想搭乘公共品牌的“顺风车”,不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将公共品牌推广出去。
另外,各县市由于地域差距而不愿意互相整合地理标志认证和品牌资源,某些品牌规模不大但是效益稳定的企业不愿提升品牌等现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共品牌的影响力。
本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茶业网,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亚太茶业网”。
2、本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并非出于本网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转载文章信息未经中国茶业网证实,仅供参考。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拨打本网站线:400-668-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