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财经第一服务链
- 全站
- |
- 企业
- |
- 产品
发布时间:2013-03-12 10:41:43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茶叶、可可、咖啡是世界三大饮料,而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首。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叶按发酵程度,一般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和青茶。
茶叶是公认的健康食品之一。我国不仅是世界上茶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茶叶资源最大的生产国、消费国、贸易国。随着我国加入WTO,如何加速我国茶叶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优化配置我国茶叶资源,并且进行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对于发展我国的食品工业,提高我国茶叶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振兴我国茶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优势资源及茶树的发展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茶树原产于我国的云南、四川等地,早在距今5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时代,就有了野生茶树。到了神农氏时期,人们便发现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有了种植茶树的开始。种植促进了茶叶的推广和普及,逐步由治病药物发展为日常的饮品。如今在我国东南、西南等地,茶树触目皆是。中国茶外传最成功的典范是向日本和韩国的传播,其传入时间分别为公元581—601年和公元632—646年。1292年,马可·波罗离开中国时将茶叶带回威尼斯,茶在欧洲乃至世界逐渐得以普及。
种茶面积、产区与产量
我国现有茶园110万亩,年生产茶叶60万亩、茶副产品2万余吨、茶树修剪及更新改造采摘枝叶3万吨,另可生产茶花50万吨或茶条12—15万吨。目前,产量约占世界的1/4牞产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陕西、四川以南的贫困地区,种植面积已达1715万亩,年产量在69.86万吨左右。红茶的年产量为4.79万吨,乌龙茶为6.84万吨,紧压茶为4万吨,茉莉花茶加工量保持在11万吨以上,其他茶为3.16万吨,优质茶可以达到11.5万吨以上,产值58亿元。
茶树的形态、习性和分布
茶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l一6米。茶树经济学年龄,一般为50—60年。茶树喜凉爽,湿润气候,生长最适温度是20℃—30℃之间。除东北和华北外,我国各地都有茶园。近年来在海南省试验成功的胶茶园,为我国南方橡胶和茶树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模式。
茶叶的种类
我国茶叶种类之多为世界之冠。目前,我国茶叶种类尚无统一的划分方法,习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部分。基本茶类可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类;再加工茶类可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类饮料六类。其中最常见的是绿茶、红茶和乌龙茶。
茶叶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丰富多样,药理活性高,且含有大量的生命元素。茶叶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是与化学成分密切相关的。它的化学成分组成约有几十种,主要有茶多酚(儿茶素、黄酮醇及其配糖物、无色花色素、酚酸及缩酚酸)、氨基酸(26种,人体必需)、咖啡碱(可可碱和茶叶碱)、碳水化合物(茶多糖、果胶、淀粉等)、矿物质(大量和微量元素基本都有,尤其是氟、硒量较多)、叶绿素、芳香物质、维生素(维生素C含量最为丰富、B1、B2、烟酸、叶酸等)、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
因为茶中的茶多酚的保健功能有抗衰老、抗癌、抗辐射、消臭、减少口腔牙垢的形成量、抗菌、灭菌等;茶中的茶多糖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血凝及抗血栓、减少心血管系统疾病、降血糖作用等保健功能;茶中的生物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思维效率、利尿、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等保健功能。
茶副产品与废茶浸出液能有效抑制或灭杀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黄色血溶性葡萄球菌、沙门氏杆菌、霉菌病毒、痢疾菌、霍乱菌等病菌。饮茶有助提神益智、保护牙齿、消食去腻,滋补营养、减肥健身、解毒利尿、降胆固醇、抗癌等。
茶产品的应用
我国茶叶食品的加工历史悠久牞茶叶食品不仅食香味美牞具茶叶独特的清香牞而且还具有独特的营养保健作用牞随着茶叶应用领域的不断开发牞茶叶食品的花色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茶叶在食品中的应用现状
茶叶在各种食品中的应用繁多,有茶叶糕点(茶叶馒头、茶叶包子、茶饺子、茶油煎饼、茶叶米糕、茶粽子、茶汤圆、红、绿茶年糕、茶叶年羹等多种食品)、茶叶焙烤食品(主要有茶叶面包、茶叶蛋糕、茶叶饼干等)、茶叶冷冻制品(主要有茶叶冰棒、茶叶雪糕、茶叶冰淇淋三大类)、茶叶烹饪食品(茶叶炖牛肉、茶水煮饭、茶叶面条、茶叶煮蛋、茶豆腐、茶叶鸡汤)、茶叶果糖类(糖果、果冻、果脯、去口臭口香糖等)和茶叶饮料等。
本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茶业网,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亚太茶业网”。
2、本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并非出于本网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转载文章信息未经中国茶业网证实,仅供参考。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拨打本网站线:400-668-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