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财经第一服务链

红茶的发展趋势和建议

发布时间:2013-03-14 15:13:32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简介:中国红茶的优良品质和适口性,饮茶文化自西向东的回传,高端礼品市场的选择,使红茶正在改变越来越多饮茶人士的饮茶认知与偏好,后期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受需求拉动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刺激,加之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对茶产业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大量茶企开始“绿改红”或以其它茶叶试制红茶,未来几年红茶的产量将持续提高,预计总体增速会保持在20-30%。

  1、需求与产量

  中国红茶的优良品质和适口性,饮茶文化自西向东的回传,高端礼品市场的选择,使红茶正在改变越来越多饮茶人士的饮茶认知与偏好,后期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受需求拉动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刺激,加之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对茶产业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大量茶企开始“绿改红”或以其它茶叶试制红茶,未来几年红茶的产量将持续提高,预计总体增速会保持在20-30%。

  2、内外销价格

  目前,中国红茶已从以往“外销独大”的局面转变为“内销为主、外销为辅”的新格局。受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内CPI高企与通货膨胀加速的影响,预计在世界红茶主产国未发生大幅减产的前提下,2012年中国红茶出口量不会出现明显增加,甚至继续小幅下降,出口价格持平。内销市场方面,受市场需求影响和宏观经济环境驱动,继续持平或略有小幅增长。

  3、新工艺技术

  红茶的普口性促进了全国各产茶区试制红茶。针对各地工夫红茶的加工与品质特性,精制名优红茶、大宗红茶、红碎茶与特种红茶的工艺流程与关键技术将有进一步提升,继“金骏眉”、“金毛猴”等新兴高端红茶产品之后,新技术将激发更多高档新产品抢占市场。红茶加工技术装备将出现统一的技术标准,为制茶机械的连续化、自动化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4、竞争与整合

  中国茶区广阔,茶叶生产企业始终保持着“小、散、乱”的状态,市场上强势品牌缺位,随着良好利益驱动大量企业投身红茶产业,红茶产业的竞争已是可预见的未来。短期内,由于市场份额的快速增加和企业自身产能的限制,竞争将局限于红主茶产地及周边市场,但随着局部市场的饱和与企业扩张的需要,跨区域的产品竞争将不断出现并日益激化,在社会资本关注与投入的推动下,企业资源、社会资源的整合将成为主旋律,从而带动整个红茶产业升级换代。

  在当前红茶大热的形势下,为夯实产业基础、树立消费信心、促进市场稳步前行,防止产业的大起大落,进一步推进红茶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我们继续重申去年的有关建议,即:

  1、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特色品牌

  2、培育经营主体,壮大龙头企业

  3、捕捉市场信息,拓宽销售渠道

  4、坚持科技兴茶,建设生态基地

  同时,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补充建议:

  1. 注重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质量安全历来是广大消费者普遍重视的热点问题之一。红茶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常规茶叶饮品,其产品质量安全自然也应放在产业发展建设的首要位置。目前,我们看到一些发达国家处于贸易目的,高频率地修改茶叶的农残技术指标,设置技术壁垒。这一方面有贸易争端的因素,但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国国内的科研水平欠发达,检测标准滞后,且多个标准不尽统一,一些制茶技术工艺相对落后,茶叶中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等质量安全隐患仍旧存在。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促进提升行业科技水平,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统一的茶叶检测国家标准;同时,生产企业也应自觉提高自我管控意识与水平,保障消费者的饮用安全。

  2. 合理控制产能产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叶生产由单纯提高产量转为量质并举,名优茶得到快速发展,茶叶产销总体渐趋平衡。但近几年我国茶叶种植面积整体扩展过快,产能过剩问题将会日益突显。红茶作为我国茶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相同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红茶市场过热的现实背景下,极易出现因巨大经济利益驱使而导致红茶生产盲动性过快发展等问题。因此,应在推动我国红茶产销平衡发展的同时,适当控制种植面积的发展速度,将茶园基础建设、红茶产品结构调整、茶叶质量提高、产品创新作为重点,精制细作,不断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3.不断推动产品创新

  由于我国在名优茶的保护和创新等方面尚未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直接导致各类名优茶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红茶市场在“金骏眉”的引领下,也已出现产品风格渐趋统一、无明显地域性特征的情况,这对中国红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为此,我们首先应加快产业科技创新步伐,为我国红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从主要为茶叶生产服务,转向为产业链服务;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多形式创新机制,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协作,实行技术资本、产业资本、人才资本的优化组合。

【责任编辑:莫锦玲】
分享到: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

本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茶业网,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亚太茶业网”。

2、本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并非出于本网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转载文章信息未经中国茶业网证实,仅供参考。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拨打本网站线:400-668-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