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财经第一服务链
- 全站
- |
- 企业
- |
- 产品
发布时间:2013-03-15 09:29:13 来源:厂长经理日报 作者:佚名
2002年至2012年,我国茶叶出口从23万吨增长到31.4万吨,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出口规模持续增长;出口金额从3.4亿美元增至10.4亿美元。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茶叶出口额屡创历史新高。但在骄人成绩的背后存在着难掩的隐忧,行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棘手的瓶颈问题,因此,促进茶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是实现我国茶产业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
瓶颈制约明显研发能力不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有红茶、绿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六大茶类,其茶区分布之广、茶种类之多为世界之最。并且,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乌龙茶、普洱茶生产和出口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茶生产国和出口国。此外,我国茶叶消费市场也十分巨大,是世界上茶叶消费最多的国家,每年达130万吨,而且有巨大的提升潜力的空间。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秘书长蔡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我国茶产业资源丰富,竞争优势明显,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茶产业瓶颈制约明显,研发力度仍有不足。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因历史诸多因素和传统消费习惯,我国出口茶叶多为原料性贴牌中低档产品,竞争方式也多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尽管近年来我国各大茶类中均有地区性品牌茶企脱颖而出,呈现企业品牌化、规模化提速态势,但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出口行业龙头企业和全球知名品牌。蔡军告诉记者,由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存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和小农经营与现代茶企的差距,难以凭借自有品牌占领全国和国际市场。
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我国茶叶企业因自身实力所限,对研发重视不够,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因创新产品投放市场周期长,宣传促销资金量大,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及时生产适销不同偏好的时尚创新饮品。
市场宣传促销手段贫乏。世界上80%的消费者饮红茶,对我国各类茶叶知之甚少,特别是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更无了解,致使我国特种茶类在国际市场尚未形成消费热。
销售不稳定因素增加。据记者了解,我国茶叶生产成本大幅提升,出口价格增幅较高,欠发达国家市场消费能力有限;我国茶产品质量标准管理相对不足,市场风险加大;欧盟、日本农残检测指标多、变化快,其他国家若也参照欧盟、日本的标准,我国茶叶出口形势堪忧。
打造区域优势品牌 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随着企业经营实力的不断壮大和政府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强,茶产品结构将随市场需求不断得以调整。只有将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协会协调服务和企业自身的自律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茶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品创新,才能生产出更多适销对路、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才能推动茶产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蔡军说。
针对我国茶产业的现状,蔡军认为,企业必须打造茶产业的区域优势品牌,推动产品转型升级,挖掘市场潜力,拓展国际市场,这是未来中国茶产业发展的思路。
着力打造区域优势品牌。我国茶类产品区域板块优势明显,区域茶原料优势由各企业打造成区域品牌产品,进而转变为产业优势,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在政策支持下,整合资源,抱团形成合力,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以科研创新推动产品转型升级。以六大茶类的传统加工工艺为基础,通过茶类交叉特征的研究,进行工艺创新优化组合,创制具有色、香、味、形品质特征的新产品,将民族化或区域化的茶产品拓展为全球化的饮品。把传统茶叶延伸到天然药物、保健品、功能食品、功能饮料、天然化妆品、天然日化用品等健康产业领域,引领国际茶叶新型消费趋势,满足各层次消费者需求。
挖掘市场潜力,扩大消费群体。南方以绿茶、乌龙茶、普洱茶消费为主,北方以砖茶、花茶为主,绿茶为辅。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渴求,名优绿茶、乌龙茶、普洱茶将呈稳定增长态势,企业应更多地研究生产特色茶、礼品茶、保健茶、品牌包装茶等多样化茶产品,并快速发展为时尚饮品。单位福利茶、集团专供茶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网络销售和茶叶配送也是今后市场发展方向,是为特殊消费群体提供服务的延伸。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培育和关注农村消费集群是不可忽视的市场趋势。
打造国际品牌,拓展国际市场。帮助企业建立和形成产、销、学、研互动机制,重点研究世界主要红茶市场的消费口味和习惯,着力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加快产品自主创新,发展茶叶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通过提高质量打造优质品牌,并通过品牌宣传开拓市场。强化茶叶品牌意识,走品牌战略之路,培育中国全球茶品牌,有针对性地拓展不同国家市场需求的各茶类品牌。
本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茶业网,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亚太茶业网”。
2、本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并非出于本网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转载文章信息未经中国茶业网证实,仅供参考。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拨打本网站线:400-668-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