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财经第一服务链
- 全站
- |
- 企业
- |
- 产品
发布时间:2013-05-29 09:58:04 来源:闽北日报 作者:佚名
中国茶业网讯 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建立。南宋偏安一隅后,定都临安(杭州),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统治与开发,使当地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一度出现歌舞升平的繁盛景象。南宋时期,茶税是国家的主要收入之一,因此朝廷对茶业发展十分重视,茶叶种植、生产得到进一步提高,饮茶、品茶风气深入民间,茶理、茶哲学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这个时期,与茶结缘的文人似繁星璀璨,朱熹和陆游便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
朱熹字元晦,号晦翁,江西婺源人,1130年出生于尤溪,1200年卒于建阳。朱熹的大半生都在武夷山度过,整整五十年,他不仅品茶、论茶,还亲自参与种茶、制茶、煮茶、宴茶、斗茶、咏茶等茶事活动,“客来莫嫌茶当酒”既是他的生平雅事,也是他嗜茶、爱茶的真实写照。修学闲暇,朱熹好与朋友、弟子游览武夷山水,以茶喻学、以茶明礼。在他的著作中,至今仍能看到许多关于茶的内容,比如《咏武夷茶》:“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得灵芽手自栽。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咀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字里行间朱熹那种甘于清贫、怡然自得的情感跃然诗文。朱熹衷情武夷岩茶,宴请宾客只摆茶宴,而且很重视品茶环境,在武夷山九曲溪畔有块巨石,名为“茶灶石”,便是他与朋友斗茶吟咏的常去之处。朱熹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茶灶》诗,诗曰:“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其实,“茶灶石”古已有之,朱熹在这里进行的茶事活动更赋予了它特殊内涵,使之闻名至今。
朱熹不仅乐于品茶,而且也从武夷茶中领悟与获取了许多理学思想与文学灵感。在他的很多著述中,以及后人阐述朱子思想的著述中,都能看到蕴含茶理和茶哲学的记载。《朱子语类》载:“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理天下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一问一答中,通过饮茶,阐明的是“理而后和”的道理。
南宋文人善于寓茶于理,朱熹自然也是个中高手。“理而后和”是他认识境界的体现,与佛家的“功德圆满”,道家的“得道升仙”其实是一个意思,表现的是某一种程度。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来看,朱熹的认识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因为他没有认识到事物的根本,只有物质才能决定意识。不过,朱熹对物的是非观则认识得比较透彻,对辩证法的研究也相当深入,能够辩证地看待进和退、上与下、左和右、前与后的关系,因此他能写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富于哲理的诗句。
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建立。南宋偏安一隅后,定都临安(杭州),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统治与开发,使当地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一度出现歌舞升平的繁盛景象。南宋时期,茶税是国家的主要收入之一,因此朝廷对茶业发展十分重视,茶叶种植、生产得到进一步提高,饮茶、品茶风气深入民间,茶理、茶哲学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这个时期,与茶结缘的文人似繁星璀璨,朱熹和陆游便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
朱熹字元晦,号晦翁,江西婺源人,1130年出生于尤溪,1200年卒于建阳。朱熹的大半生都在武夷山度过,整整五十年,他不仅品茶、论茶,还亲自参与种茶、制茶、煮茶、宴茶、斗茶、咏茶等茶事活动,“客来莫嫌茶当酒”既是他的生平雅事,也是他嗜茶、爱茶的真实写照。修学闲暇,朱熹好与朋友、弟子游览武夷山水,以茶喻学、以茶明礼。在他的著作中,至今仍能看到许多关于茶的内容,比如《咏武夷茶》:“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得灵芽手自栽。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咀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字里行间朱熹那种甘于清贫、怡然自得的情感跃然诗文。朱熹衷情武夷岩茶,宴请宾客只摆茶宴,而且很重视品茶环境,在武夷山九曲溪畔有块巨石,名为“茶灶石”,便是他与朋友斗茶吟咏的常去之处。朱熹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茶灶》诗,诗曰:“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其实,“茶灶石”古已有之,朱熹在这里进行的茶事活动更赋予了它特殊内涵,使之闻名至今。
朱熹不仅乐于品茶,而且也从武夷茶中领悟与获取了许多理学思想与文学灵感。在他的很多著述中,以及后人阐述朱子思想的著述中,都能看到蕴含茶理和茶哲学的记载。《朱子语类》载:“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理天下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一问一答中,通过饮茶,阐明的是“理而后和”的道理。
南宋文人善于寓茶于理,朱熹自然也是个中高手。“理而后和”是他认识境界的体现,与佛家的“功德圆满”,道家的“得道升仙”其实是一个意思,表现的是某一种程度。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来看,朱熹的认识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因为他没有认识到事物的根本,只有物质才能决定意识。不过,朱熹对物的是非观则认识得比较透彻,对辩证法的研究也相当深入,能够辩证地看待进和退、上与下、左和右、前与后的关系,因此他能写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富于哲理的诗句。
本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茶业网,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亚太茶业网”。
2、本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并非出于本网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转载文章信息未经中国茶业网证实,仅供参考。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拨打本网站线:400-668-3836